找回密码
 注册

一键登录: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八教窗口的“微光”:何成奇教授的“微光华章”

2025-10-29 13:14| 发布者: 沙鑫| 查看: 130| 评论: 0|原作者: 李懿

摘要: 师者·微光 深夜十点,华西校园渐渐归于宁静,八教309办公室的灯光却依然明亮。这束穿透窗棂的光,在沉沉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而温暖。灯光下,何成奇教授的身影伏于案前,或是凝神批阅着学生的论文,字斟句酌,红 ...

 师者·微光

      深夜十点,华西校园渐渐归于宁静,八教309办公室的灯光却依然明亮。这束穿透窗棂的光,在沉沉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而温暖。灯光下,何成奇教授的身影伏于案前,或是凝神批阅着学生的论文,字斟句酌,红笔勾勒处尽是严谨与期许;或是埋首于复杂的康复方案与科研数据,紧锁的眉头下是对疑难病症的深思与突破的执着;又或是梳理着明日教学查房的要点,思考如何将最前沿的康复理念与实践智慧,化作照亮学生前路的明灯。这束深夜不熄的灯火,不喧嚣,却坚定地驱散着学术探索的迷雾;不耀眼,却持久地温暖着求知道路上的心灵。它,正是百年华西精神长河里,一束无声而有力的“微光”。

康复微光,育人无声——照亮学子的“引路之光”

      老师对育人的投入与雕琢,尽显师者匠心,它是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第一束微光。在主持制定《中国膝骨关节炎康复治疗指南(2023 版)》的攻坚期,何老师以身作则示范何为精益求精:他对每一个证据等级、每一条推荐意见都反复推敲,带领团队查阅海量文献、分析临床数据,常常为一个细节的准确性争论至深夜。这份“追求完美”的执着,并非冰冷的苛责,而是饱含深情的锻造。何老师深谙“放权育才”之道:在科研探索中,他给予每位学生最大程度的信任与支持,鼓励他们独立承担课题模块、大胆创新。然而,在最终成果的“临门一脚”,他定会严格把关,对每份提交的材料给予详尽到标点的书面反馈。若有学生因态度敷衍或疏忽导致低级错误,常会“喜提”一份手写检讨书——那力透纸背的字迹,是警醒,更是期许。何老师常以“弯道超车”激励团队:“我们要用时间换空间!”。因此,节假日里,师兄弟姐妹们常会收到何老师送来的特殊“假期科研大礼包”—精心筛选的文献包与亟待攻克的科研任务。而朋友圈里,不同品牌方便面的深夜加班照已悄然成为师生间的默契暗语。那些氤氲在实验室里的烟火气,默默诉说着:导师的灯盏从未独明,他始终与学子们并肩在探索的征途上。
      何老师的育人智慧,远不止于学术灯塔的指引,更在于对“完整人格”的雕琢。他深信,真正的医者与学者,需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查房前,他会不动声色地替学生整理歪斜的听诊器,低声叮嘱:“白大褂的纽扣系住的是体面,更是对患者的尊重”;收到学生两个字的短信 “在吗?”,他会温和示范:“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方便吗?”。这些细微处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将职业素养与处世修养深植学生心田,让学子们褪去象牙塔的青涩,成长为接物有度、待人持礼的栋梁。
      这份对成长的守护,更延伸至学子人生的关键路口。当学生面临职业抉择的迷茫,何老师的办公室便成了“人生规划室”。他结合学生的兴趣禀赋与发展前景,绘制清晰的成长路径图:为立志科研的弟子亲笔撰写推荐信,叩开国际顶尖实验室的大门;为渴望服务基层的学生联系对口支援项目,搭建实践平台;为犹豫深造的青年分析学科趋势,坚定其攻读博士的决心。何老师的视野不仅仅在康复临床、康复教学玉康复实验室,而且聚焦如何把我们培养成胸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眼观世界科技前沿的脚踏实地的“大医”。
      正是这种体系化的、"刚柔相济"的育人哲学——以学术的严苛打磨专业锋芒,以师者的温情滋养成长沃土,以战略的眼光布局发展蓝图——才使得老师带领的华西康复团队屹立中国康复教育潮头。这束以匠心治学、严谨治学与人文关怀交织为犁铧的教育之光,用'师者匠心'培育康复专业人才逾千名、点亮无数学子前程,通过一代代康复人的接力传递,从八教309室的方寸天地,辐射成照亮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璀璨星河!这正是一位师者以毕生心血雕琢人才、奉献学科的匠心丰碑: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老师当选为宝钢优秀教师,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大学康复治疗学三个专业方向全部通过国际认证;主编出版教材8部:《内外科疾病康复学》(第1、2、3版)、《神经康复物理治疗技能操作手册》、《作业治疗技能操作手册》、《假肢矫形技能操作手册》、《康复临床思维培训教程—导师带我上临床》及《残疾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操作规范》;总主编12部:老师作为总主编牵头组织全国康复届各亚专业优秀专家编写“康复技术规范化培训系列教材12部”,该规培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康复微光、仁心仁术——驱散病痛的“希望之光”

      在老师心中,“医者”二字重逾千钧,它不仅承载着专业使命,更凝聚着对生命的深切悲悯与不渝担当。他视患者如亲人,将“仁心”融入每一次问诊、每一次治疗,让康复之路浸润着人性的温度。
      何老师深知康复之路漫长而艰辛,患者对重获生活质量的渴望比金子还珍贵。面对患者,他总是不厌其烦,倾听每一个细微诉求,那份设身处地的同理心与发自内心的尊重,成为抚慰病痛的良药。外地患者求诊,他亲自协调治疗室,力保当天完成评估治疗;经济拮据的患者,他多方奔走,竭力寻求解决之道。这份“如亲”的关怀,源于他心底最朴素的信条:医者的价值,在每一颗被温暖的心灵中闪光。
      作为学科领航者,老师以精湛医术为无数疑难重症患者点亮希望。曾有一名患者郭某某脑出血后险象环生,严重肺部感染与腹泻一度将其推向生死边缘。何老师心系患者安危,带领团队日夜守护,精准研判,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正是这高超技术与果断决策的完美融合,终使患者转危为安,从入院时的平车转运,奇迹般实现了在辅助下的短距离步行。每一次化险为夷,都是他用智慧与汗水为生命书写的勋章。
      当灾难降临,老师的仁心仁术便化作守护生命的磅礴力量。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老师不顾同事呼劝、冲进还在剧烈摇晃的住院大楼去疏散转移住院病员;6月30日,四川省卫生厅任命何成奇教授为汶川大地震伤员康复专家组组长负责指导四川省地震伤员的康复治疗。老师带领相关专家先后奔赴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和阿坝州6個重灾区的23家收治地震伤员的医院进行查房、指导与康复技术培训,为灾区办培训班26期约1300人次,灾区查房指导200余人次。同时,在老师的领导下华西康复完成了其他科室820名伤员的筛查与评定,提供床旁康复治疗近一万两千次。在医院的支持下,老师领导华西康复建立了100张病床的地震伤员康复病房集中收治伤员186人,康复治疗超十万次,为23位伤员装上假肢,56位截瘫患者重获行走辅助;此外,华西康复的老师们还152次往返机场、车站,为633名省外返川的地震伤员进行筛查分诊使他们得到及时康复。这些数字背后,是功能康复与创伤赛跑的仁心,是托举生命质量的华西担当。
      在我心中,老师是“悬壶济世”与“医者仁心” 交融的典范与坚守者,可能正是这种坚守铸就了老师崇高的师德与精湛医德。老师以仁心为舟、以技术为楫,帮助逾万患者功能重光,用"医者仁心"温暖了无数病患的生命。从老师收获的荣誉可鉴:中国优秀医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天府英才、四川省卫健委首席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复旦排名全国第一;华西康复荣获国家四部委颁发的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集体。


康复微光、科学研究——驱动康复发展的动力之光

      微光,虽不炽热,却能驱散阴霾点燃希望;
      微光,虽不磅礴,却能汇聚星火凝聚力量。
      在这片由无数华西“微光”汇聚的璀璨星河中,这束在华西临床医学院309窗口亮起的微光不仅是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家国情怀、休休有容、革故鼎新”的薪火传承精神的生动写照,而且也是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康复临床重大需求,我的老师何成奇教授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将“革故鼎新”的锐气无声熔铸成一束穿越时代、温暖人心的“康复科技创新驱动”的精神微光,谱写了一幅幅康复学术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主持科技部-0305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1项;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第12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省级及横向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29篇,获得专利25项。主编/主译出版学术专著16部:《康复医学》、《骨科康复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康复质控临床指南》、《康复科医生手册》、《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技术》、《骨关节炎康复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指南与共识》、《灾害康复医学》、《老年康复手册》、《康复医学科管理指南》、《颈6及颈7水平脊髓损伤患者的轮椅转移技术》、《物理治疗实训教程》、《骨骼肌肉康复学评定方法》、《物理医学与康复学进展2015-2018》及《临床营养与衰老手册》,《康复临床思维模式》。
      老师的“微光”不仅铭刻着老师个人的不朽丰碑,更深邃地融入百年华西的璀璨星河,成为照亮中国康复医学乃至人类健康事业的永恒力量。
      一代代华西人,正是以这样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师者的使命诠释担当,以医者的仁心书写大爱。他们如同浩瀚星河中执着闪烁的点点“微光”,共同汇聚成引领医学教育攀登高峰、医疗服务温暖人间的璀璨光芒。


后记:
        本文系四川大学第三届“川大师者——微光”主题征文一等奖获奖作品,作者为康复医学中心李懿医师,谨以此文致敬何成奇教授。何老师的平凡点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师德师风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那盏深夜不熄的灯,是论文页边的朱批,是整理听诊器时的叮咛,是地震中逆行的身影。何老师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师者”二字的千钧重量——他以学术的严谨锻造我们的专业能力,以父辈的温情塑造我们的人格底色,以家国的情怀引领我们的人生方向。这束“微光”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照亮的不只是知识的路,更是为医、为学、为人的道。愿这份师者仁心能如星火传递,让更多微光在育人之路上熠熠生辉。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2009国际会议|小黑屋|川卫网审2013-330号|蜀ICP备16010396号-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成都市网上报警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786号||Copyright by WWW.HXKF.CN All Right Reserved.2002/12/26-2021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康复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康复医学中心| 版权所有 Email:
网管:刘沙鑫||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华西康复医学中心(1)华西康复医学中心(2)
华西康复主站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交流号
站点个人言论只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来电来函!
本站内容解释权归华西康复医学中心,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他用!
站点相关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网络信息不能进行诊断、治疗,如有需要请前往医院诊治!

GMT+8, 2025-11-3 16:59 , Processed in 0.1029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